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蒼南:兩岸“閩南情”奠定經貿合作基礎
作者:林阿英本報記者任日瑩設立在蒼南經貿合作區的浙閩副食品商城作為颱風"菲特"受災地區之一的溫州蒼南又一次經受住了風雨的煎熬。兩年前,儲存蒼南縣被設立為浙台(蒼南)經貿合作區。兩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兩岸的經貿交流日益頻繁,作為其中一員的浙台(蒼南)經貿合作區也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以文化交流帶動經貿合作蒼南是一個土地面積相當于台灣1/28的小縣城,而就在這個小縣城里,有70多萬人講著閩南語,占了蒼南縣總人口的2/3,接近于台灣閩南語系人口比例。文化認同從遠古蔓延至今,2012年,蒼南縣舉辦了首屆"中國·蒼南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節",活動後不少參加的兩岸同胞傳遞出"兩岸同宗同祖"的文化認同感,而由兩岸共同投資、占地面積達150畝的媽祖文化園則成為了媽祖文化的新景觀。作為浙江的"南大門",蒼南縣坐落于其最南端,是長三角經濟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交匯處,與台灣隔海相望,霞關港到達台灣基隆僅120海里,比廈門至高雄的路程更短。早前曾有業內人士解讀過蒼南未來的發展:過去,浙江唯一一個開通對台海上客貨運直航的台州市玉環縣大麥嶼港開通之初曾3個月發送旅客10322人;"因而在蒼南與台灣之間開通海上客貨運直航,發揮蒼南霞關港作為浙江距離台灣最近的深水港口優勢"。這個提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讓台灣農民和農產品通過水路直接登岸,蒼南的台灣農民創業園前景似乎會更廣闊,而溫州乃至整個浙江的赴台需求以期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用海上通航活躍蒼南和台灣兩地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以"一處之通帶動各處均通"的合作,更具前瞻性。台商投資熱情高也許是共同的文化底蘊連接了海峽兩岸全然不同的兩座"城"。從台商一直以來的投資熱情多少可以折射出浙台(蒼南)經貿合作區建設已初見成效。2012年一年,台灣嘉農農業發展基金會、台mini storage大億企業集團、遠雄集團、台灣台肥集團、力氏國際海運集團、台灣商圈總會等一批台灣集團投資者踏入了"蒼南門",台灣採風美容醫學集團與蒼南縣正式簽訂了6億元的投資意向書,將進駐大陸市場的第一步落在了蒼南。2013年,蒼南迎來一批"重量級"商戶,海峽兩岸17家企業參與的13個投資項目,簽約金額達36億元。與此同時,蒼南主動走進台灣,進行招商推介,2012年5月的溫州黨政代表團赴台考察,蒼南在此次考察中重點包裝了包括現代農業、風景旅遊、公共服務、高新技術等54個重點項目隨團招商,並接待了有投資意願的台灣農訓協會、力氏海運集團等台商16批次。為了更好地促進蒼南與台灣地區的交流合作,蒼南縣十分重視招商並引進一批大項目,強化各項配套服務,出台了蒼南縣鼓勵台商投資的優惠政策文件,建立了招商引資責任制和台資項目落地領導全程負責制及綠色通道制度。"走出去,請進來"招商模式也頗具看點,蒼南積極組團參與浙洽會、廈洽會、西洽會等各種兩岸經貿交流展會活動,組團赴台灣進行交流對接活動,並邀請國內台商協會、台企負責人和台灣本島的企業、團體、單位、個人來蒼南考察交流,增進瞭解。發展要"謀"創新路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中,明確把"溫州都市圈"建設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北翼中心城市",蒼南縣從浙江省對接長三角經濟區的末梢一躍成為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橋頭堡"。在已經擁有霞關對台小額貿易、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等對台經貿合作平台的基礎上,蒼南縣設立浙台(蒼南)經貿合作區作為浙江省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推動浙台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並列入省級開發區管理序列。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也是新的一步跨越,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模式的探索始終是區域經濟的重點,更好的蒼南需要創新發展道路。self storag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