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水墨江南 西塘模式
水墨江南 模式 文\仇歡 "江南好,mini storage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一曲《憶江南》,不經意間把人們的思緒牽引到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 "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古鎮歷史沿革最為恰當的概括。在這個素有"吳根越角"的古幽之地,一條蜿蜒綿長的河道如匹練閃爍纏繞在西塘的蠻腰間,在這河巷交織的西塘,104座形態各異的石橋便是連接兩岸的紐帶,122條長短不一、寬窄各異的街弄,通街連河,過堂穿戶,從古連到了今,將西塘的景致串連成一串琥珀項鏈,美得靈動。這就是樸實自然、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典範。 清晨的西塘古鎮甦醒,老街寧靜而從容,女人們在岸邊不緊不慢地淘洗著,老人們在廊橋中拉著家常…… 西塘的一天就是這樣從生活開始了。 因為是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所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遊客,也可以是如生活在其中的原住民一樣,成為特別的景致,這或許便是景區與社區同步發展的西塘模式的獨特之處。積澱千年的生活氣息 小橋、流水、人家,悠悠的河水流淌著,一隻只烏篷船,一盞盞紅燈籠,一條條狹長的弄堂,都仿佛細細地訴說著這座古鎮的故事。 在西塘古鎮旅遊開發之初,保護與開發的核心就定為"生活",在16年的一次次保護與開發的碰撞中,已經形成了以原生態、人與自然詩意和諧保護為主的西塘模式,是江南文化鮮活的標本。 生活是不可複制的。 千年古鎮的生活氣息是西塘人勤勞節儉、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安逸篤定,這樣恬淡的平民文化也浸潤在這座古鎮的一磚一瓦里。 西塘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委會主任陸勇偉介紹,對於西塘古鎮區以"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只有保護好古鎮才能為以後的發展營造一個靈魂核心,從而在保護和開發之中做到靈活平衡、互為補充。對西塘古鎮的保護出發點是原汁原味地保護古鎮,營造的是一個城鎮的概念,即把古鎮作為城鎮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景區。把對西塘古鎮的保護放在大歷史視角中來考量,在這一歷史視角中,西塘古鎮首先是一個社區,其次才是一個有著生活內涵的景區,更是一個集古城鎮和新鎮區于一體的人居環境組成部分。 西塘景區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從1997年到2003年,是古鎮旅遊的探索階段;從2003年至2008年,是西塘旅遊打基礎的5年;2008年以後,則是西塘旅遊發展的黃金期。2012年,西塘景區實現旅遊相關收入6.5億元。2001年7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清單。2003年11月,被建設部確認為"首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2003年12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2003年度世界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2006年12月15日,入選國家文物局最新公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重設目錄;2007年,在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古鎮西塘獲得"最具水鄉魅力影視基地";2007年,在首屆中國旅遊論壇上,獲得"中國十佳古鎮"的榮譽稱號;2010年獲"長三角世博主題體驗之旅示範點"稱號、"浙江服務名牌"稱號,"西塘國際旅遊文化節"獲"十大品牌節慶"稱號,2011年獲得"中國旅遊合作聯盟十佳合作伙伴"等稱號,2012年度中國旅遊百強景區發佈,西塘景區以年接待遊客470萬人次位列29位,入選了2012年度中國旅遊百強景區。西塘目前正在爭創全國"5A"級旅遊景區,成功之後,景區內的居民都將生活在"5A"景區裡面,他們既是建設的參與者,也是獲益者,這正是西塘模式的魅力所在。 如果政府是古鎮保護的主要責任人,那麼群�才是古鎮真正的靈魂。在西塘,我們看到了政府和群�之間、遊客與居民之間的和諧共贏。 "錢塘人家"飯店的老闆丁國強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說,"當時政府剛開始開發古鎮,我看准了旅遊市場,再加上自己本來就會燒菜,就決定開個小飯店。"1999年4月,丁國強夫妻倆用籌集來的2萬多元,改造了永寧橋北堍的自家老房子,開出了只有4張小桌的"錢塘人家"。從當年的幾張小飯桌到如今每天要接待100多桌遊客,"錢塘人家"14年的變遷可以說是西塘古鎮蛻變的縮影。 看著窗外穿梭的遊客和居民,丁國強特別感慨地說道:"西塘古鎮的保護與開發,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們老百姓,以前的老房子每一間都在發揮著效益,這都得益于最初對古鎮的定位和旅遊開發的理念。西塘古鎮要做精,打造好品牌,我們每一位居民都有責任。"將文化DNA融入古鎮的機理 馮驥才說,當文化記憶和文化標誌一起消失的時候,當我們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身首異處之時,我們甚至會在跨入現代化社會的同時,也退回到蠻荒的迷你倉前時代。 當地政府清楚地認識到合理追求GDP、保護文化DNA,是實現古城鎮發展的新路徑。當經濟的GDP與文化的DNA發生衝突的時候,要切實保護傳統文化的靈魂核心,也就是傳統文化中經典的精髓,並使之有所再現和展示。同時,還要緊緊圍繞古鎮歷史文化的保護核心——生活。 雖然西塘越來越熱鬧,但她原本的氣質卻一直未改變:民風淳厚,櫓聲悠揚,到處洋溢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特有的人文氣息。 西塘作為"生活著的千年古鎮",不僅和諧、完美地保存了極具江南鄉土特色的大片明清建築群,更保護了傳統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民風民俗。在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西塘走的是一條搶救性挖掘整理之路,或把它們放到博物館,或由本地居民現場演繹,從而再現了古鎮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風情,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脈絡,例如西塘田歌、越劇、七老爺廟會、跑馬戲、搖燥船、蕩湖船、踏白船、杜鵑花展、剪紙藝術等,在不同的時節對這些豐富的民俗活動進行展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編的音樂劇《五姑娘》,在第七屆中國國際藝術節上榮獲文華大獎。古鎮西塘編制的《西塘鎮文化名鎮建設規劃》,通過政府、社團、民間藝人等各種渠道和方法,使古鎮獨特文化得以傳承,歷史文脈得以延續。 "在西塘文化挖掘與傳承中,我們要打造四大目標:專家研究江南水鄉文化的基地;藝術家描繪江南民俗文化的淨地;遊客領略江南旅遊文化的勝地;原住民安居樂業、發家致富的聚財地。"在陸勇偉的規劃中,西塘未來的發展不僅不能少了對西塘商業文化、家庭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更要將古鎮原真性的保護和為現代人更好地生活結合起來。傳承歷史,創新未來 西塘古鎮架構了一座溝通傳統和現代的橋樑,繼承傳統古典文化中的有利因子,捨棄了自閉、守舊的一面,不斷融合現代元素中的活力因素,使得西塘古鎮既能保持懷舊情懷,又能富有創新和進取的激情。 通過挖掘、整理與展示古鎮的文化價值,在不斷傳承傳統、不斷融合現代元素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身的經營和管理之道,在歷史和未來之間做到傳承溝通、持續發展。 自2011年起,西塘打造了酒吧文化一條街,華燈初上的西塘之夜,進入了另一種情境格調。古樸中的現代,寧靜中的動感,"酒吧一條街"顯然已經成了西塘的現代文化符號。 在這裡,很多外地人留下來開酒吧,開客棧,開小店,他們將青春、時光都安放在西塘。目前居住在西塘的外來人口有兩萬多,民居客棧有420多家,從而形成了多元文化氛圍。 "這裡原汁原味的建築風貌和淳樸的風俗民情,特別親切。"張清是上海人,喜歡到處旅遊,對西塘尤其鐘意。幾乎每個周末,張清一家都會來西塘度假,直到有一次他特別喜愛的一家咖啡廳由於租約到期關門了。2008年,張清買下了位於西街16號的一家店鋪,開始經營名為"西街16號"的音樂書吧,這使他正式成為新西塘人。 2011年,張清又租下了一個店鋪,開了另外一家小會所,能喝茶、能住宿。不久前,西街16號酒吧也開張了,和書吧、會所一樣,是融合了世界文化的小博物館。"現在居住在大城市的人生活節奏很快,步伐也很快,但是他們卻把靈魂忘在了後面,我希望能多提供一個地方給人們暫時安放靈魂。"他跟太太都已提前退休,希望把世界走遍,然後把全世界好玩的東西帶到西塘。"我把我所有的旅程記錄都放在西塘,讓來西塘旅行的人收穫不一樣的心情。" 不管是對現代元素還是外來者,西塘古鎮都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更為年輕的創業者提供了機會與平台。南來北往的"漂泊心",讓他們願與西塘這個千年古鎮一起生活。 他,叫歐陽,她,叫凡花,在西塘古鎮上的一次浪漫邂逅,成就了"花製作"這個品牌。起初他只是想親手為她設計服飾,讓她與眾不同,於是他自學裁剪,為她做了一條條裙與衣衫。當她穿著他親自設計親手縫製的、帶著濃郁民族風味道的衣裙,走在西塘的石板路上時,吸引了�多西塘的遊客。於是他們開始接手定單製作,一起設計,一起編織夢想,創造了"花製作"品牌,如今已在全國擁有32家連鎖店。 歐陽認為,"花製作"的服裝定位符合西塘古鎮文化個性,又融合了中華的傳統元素。其實在"花製作"的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西街,每一張吊牌上都有一幅西塘古鎮的照片,而在產地一覽中也印有"中國西塘"的字樣,他說自己有個中國夢,就是讓中國傳統服飾進入世界時尚圈,讓更多的人從一件件衣裙中瞭解中國文化,瞭解西塘古鎮。 生活著的千年古鎮—西塘,以她特有的氣質,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古鎮西塘的先民們創造了古樸素雅的古老城鎮,現在人們在保護好古城鎮的同時,營造出一個自然生態、和諧共存、自由多樣和詩意居住的經典城鎮。文件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