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以金融改革創新促自貿區投資貿易便利化
記者柳立2013年9月27日,迷你倉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9日,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試驗區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金融領域進一步的改革與開放也將在自貿區內先行先試。日前,記者就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一些問題,採訪了本報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請他暢談了自己的觀點。記者:上海自貿區是中國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您如何看待它的成立?郭田勇: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持續的發展。但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困難,尤其是面對全球經濟的重大變化,中國面臨著"二次入世"、國際需求疲弱、勞動力成本升高導致產業轉移和國內市場經濟效率低下的問題。如今,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階段,需要試驗一些大尺度的開放,通過試驗區的方式尋求制度上的創新,把中國的改革開放往前推一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立了。上海自貿區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旨在以開放促改革,推動國內的改革,進而為更深層次的改革創造契機和條件;同時,進一步開放市場,以對外開放帶動國內經濟體制進一輪的改革,利用自貿區的改革和制度創新紅利,給中國經濟注入更多動力和活力。記者:目前,最為市場關注的是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您如何理解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在試驗區對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和對人民幣可兌換 項目和人民幣跨境使用進行先行先試?郭田勇:近年來,中國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速度明顯加快。現在中國已經吹響了利率市場化的號角,2013年7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已經邁開,進一步的改革可以通過在試驗區內逐步實行金融機構資產價格市場化定價,為未來中國金融全面開放和市場化提供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最終實現利率、匯率市場化的人民幣改革目標。但是,目前中國要實現完全的利率、匯率的市場化仍然存在很大的風險。對於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我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有清晰闡釋,即在5年間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目前"十二五"規劃已經棋至中盤,在自貿區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是金融改革的必然。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2年發佈的報告顯示,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其中完全可兌換和基本可兌換的資本項目達到了三分之二。如果區分主權貨幣,有80多項,其中三分之一已開放。上海自貿區成立以後,在自貿區內通過審慎推動部分"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可兌換"的試點業務,試水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跨境資本流動,簡化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手續,由核准制改為備案制,甚至可以直接登記,大大提高便利化程度。這樣可以探索面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讓企業直接以投資為目的,自由兌換人民幣,方便資本跨境投融資,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深化外債管理方式改革,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促進跨國公司設立區域性或全球性資金管理中心。自貿區為進一步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和推動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積累經驗,加速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整體進程,從而最終實現以開放促改革的政策目的。因而,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改革對於未來全國金融改革特別是對利率匯率市場化建設及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示性意義。但是同時也應承認,從當前市場化程度不高、可兌換程度有限的現狀來看,如果自貿區實行完全利率市場化及資本項目開放,銀行利率完全放開,存款利率可能高于央行上限;同時,資本項目放開,可能會存在熱錢湧入的風險,這些都會吸引國際資本的大量流入,吸引大量境外人民幣回流至房地產市場,由此將帶動房價上漲,而一旦資本大規模撤出我國,必然帶來人民幣資產價格的下跌,股市、債市、匯市和房市都將承受巨大下跌壓力,這都有可能引發資本投機;而且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在准入門檻、行政審批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障礙。這表明要達到完全實現利率、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一最終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任何一項放開都需要出台相應的管理辦法。因而上海自貿區初期單獨拿出來做資本項目自由化、人民幣自由浮動等試點的可能性並不大。記者:為進一步促進跨境投資和貿易便利化,上海自貿區在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方面有哪些舉措?郭田勇:一是允許在區內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和服務平台,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適時設立有限牌照銀行,並允許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開辦離岸業務。目前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搶灘"自貿區,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上海浦發銀行和平安銀行八家中資銀行,花旗和星展兩家外資銀行和交銀金融租賃一家金融租賃公司入駐自貿區。自貿區通過試點,使得銀行獲取離岸金融資格,從事各類跨境人民幣資本項目下業務,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有利於銀行形成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帶動整體國際業務和客戶"走出去"服務的提升;同時自貿區銀行分支機構將和境外銀行享有同等待遇,為銀行加大業務的創新和試點力度,試點綜合經營提供難得的"練兵場"。隨著境內外資金流動渠道的進一步打開和在岸、離岸業務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客戶的選擇餘地將更為豐富,銀行提文件倉的金融產品也會有更大的組合空間。就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各自的優勢來講,在自貿區開展銀行業務,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各有千秋。首先,對中資銀行來說,上海自貿區內金融領域的放開將幫助國內銀行突破現有業務格局,中資銀行可以利用自貿區內更加優惠的貿易投資政策帶來的巨大的投資容量以及龐大的企業數量所帶來的巨大的貿易和投資的融資、結算服務需求,形成很強的市場潛力。同時中資銀行可以利用在客戶方面積累的強大關係,在這些業務中爭得一席之地。因此,中資銀行在此開辦各種在岸、離岸業務對提升經營水平、盈利能力都將具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後發優勢也會更強。其次,對於外資銀行來說,外資銀行本身在境外業務上具備傳統優勢,也擅長金融產品創新等。同時,上海自貿區設立提供的各項支持外資銀行的金融政策不僅簡化了原先冗長的設立子公司審批程序,而且允許外資銀行提供金融交易清算服務,會有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也可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優勢。對於已在國內本地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整體是一個利好消息。合理的預期是有些在境內不能做的業務可以在區內做,因此不是業務的替代關係,而是可發展新的業務範圍。而在產品方面,自貿區可以借鑒國際上比較流行、比較有效的,而且比較容易監管的那些產品,這些產品外資銀行更有經驗,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外資銀行可能更有機會。盡管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對銀行業來說確實有一些商機,不過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金融只是貿易配套的話,銀行的商機會比較有限。自貿區對銀行的深層影響則仍有待時間檢驗。二是支持開展人民幣跨境再保險業務。自貿區如果允許外資保險直接進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境外保險產品有可能會直接面向境內居民,這一方面能為境內居民提供多樣的選擇,另一方面將對境內保險企業格局帶來衝擊。相比境內的保險機構而言,境外保險無論是在保費還是服務方面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一旦保險業向外資開放,產品將成為外資保險企業的獨特優勢,並以此影響境內保險企業格局。記者:上海自貿區作為一個以貿易為核心的改革試驗區,自然也包括貿易背後的資金流動、貿易結算、貿易融資、離岸業務等一系列創新金融活動,對此應如何進行監管?郭田勇:有必要出台相應的監管配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相應金融監管的市場准入監管和相對獨立的金融機構運作監管體制。目前,自貿區內的監管主要實行所謂遊資型的模式,即一線(國境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與非試驗區的連接線)高效管住,區內便利和自由。一線(國境線)金融監管逐步徹底放開的順序,應按照金融領域開放貿易自由化相關性及風險高低,相關性越高、風險越低的領域先放開。如自貿區成立初期放鬆有真實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資管制,鼓勵企業"走出去";中期會放鬆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信貸管制,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長期加強金融市場建設,先開放流入後開放流出,依次審慎開放不動產、股票及債券交易,逐步以價格型管理替代數量型管制。在自貿區內二線(與非試驗區的連接線)高效管住,進入自貿區內的企業要遵循同樣的遊戲規則,不管中資、外資還是合資企業,包括中資、外資銀行都應一視同仁,擁有同樣的設立條件和經營自由便利。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要禁止一些金融機構放開以後以離岸業務的名義開展在岸業務。這就要求監管機構在金融機構准入相對來說比較便利的調節下,強化對金融機構的事中、事後監管,強化對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能力,風險監測,風險管理和控制。總之,上海自貿區金融領域的一些試點將會是未來中國改革試驗的一個窗口。其對中國的意義關鍵在於兩點:一是中國尋求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道路,特別是服務貿易領域和投資領域要進一步對外開放,通過先行先試和金融創新來大幅度提升貨物貿易便利化,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的開放,通過促進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擴大服務業開放,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二是上海自貿區的建設作為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的一個重要平台,通過監管模式的創新,很多制度創新可以在未來幾年內通過逐漸向全國輻射和推開,建立一套與國際接軌的、新的制度體系,以成為貿易模式創新、投資開放創新、離岸型功能創新、政府管理服務創新的"試驗田"和示範區,建設一條能夠在全國可複制、可推廣的制度性建設的道路。最終,隨著自貿區跨境人民幣結算的試點、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的推進,將推動上海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發展,進而提升上海在離岸金融中心和亞太金融中心上的競爭力,而且未來資本市場的狂歡或不僅僅局限于上海本地,隨著自貿區試點的不斷擴散,天津東港保稅港區、重慶兩江新區、青島保稅港區等金融創新高地或將掀起新一輪行情。自貿區的核心是以貿易為主,建立自貿區的根本目的應是致力于削減貿易交易成本,促進中國的商品、服務貿易進一步發展。金融領域的改革試驗都應是為配合貿易領域開放的,為滿足貿易和服務投融資的需要。因此,從上海自貿區的核心目的來看,這些金融改革試點絕不會一次性地全部放開。上海自貿區掛牌初期對銀行業的深層影響也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其能夠�動的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金融改革項目也可能有限。自貿區採取先掛牌再逐步規範的策略,逐步放大金融機構在自貿區開展業務自由度的可能性較大。(圖片一文)郭田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金融學博士,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與貨幣 政策、銀行業經營管理、金融監管等。近幾年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多篇反響強烈的學術論文。首席觀點本期嘉賓: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