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南坪曲子
近日,迷你倉彙集了十三首歌曲的《四季九寨》光碟開始對外發行,光碟中收錄的全部歌曲從不同角度對九寨溝的四季美景和風土人情進行了演繹,其中的《南坪曲子》正是借鑒了九寨溝當地流傳已久的「南坪曲子」進行的二次創作。「正月裡採花無花採,二月間採花花正開;三月裡桃花紅似海,四月間葡萄架上開……」歡快的歌聲、土琵琶的伴奏,盤碟筷子打出的節拍——南坪曲子,二○○八年六月成功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兒落西下》是南坪曲子的代表曲目:月兒落西下呀,秋蟲叫喳喳呀,想起了情郎小呀冤家呀、心裡亂如麻。秋雨連綿下呀,西風冷透紗呀,痴空台前來占呀個卦呀、注眼看燈花。取出信籤紙呀,提起羊毫筆呀,寫封信兒呀帶呀到去呀、先從郎寫起。處處心腹事呀,珠淚往下滴阿,記起呀情郎我呀和你呀、並無二心意。《月兒落西下》據說是有七百餘行的愛情悲劇敘事詩歌,可與《孔雀東南飛》媲美,這首曲子曲調琅琅上口,女聲小合唱的效果非常柔美,中間的古箏、笛子、二胡的間奏也十分和諧。南坪曲子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原名「南坪小調」,曾經被稱為「南坪琵琶彈唱」,是流行於川西北高原九寨溝縣(原稱南坪縣)一帶漢族(含少數回族、白馬藏族)自彈自唱的民間藝術,也是當地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清朝雍正、嘉慶年間,陝、甘移民遷入川北,在近兩百年的衍移融流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南方與北方的民間文化及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地自存倉性特色的南坪曲子。南坪曲子的基本形式為彈唱,常配以瓷碟、碰鈴等打擊樂器加以伴奏,歌詞內容廣泛,包括愛情生活、農耕生活、歷史傳說故事等題材。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對唱、一領眾和、齊唱等。伴奏樂器主要為琵琶。南坪曲子分為兩種調,音律和內容比較簡單的一種是花調,《採花》就是花調中的代表作;音律和內容比較複雜的是貝宮調,包括一些比較長的「折子戲」,譬如描寫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的《老爺挑袍》。上世紀末,九寨溝當地村民生活改善,晚上都在家裡看電視,唱南坪曲子的人少了許多,年輕人也鮮有願意學唱者,致使南坪曲子瀕臨失傳。近些年,九寨溝縣大力發展旅遊行業,南坪曲子竟因此重新興旺。二○○一年,九寨溝景區賓館停止經營,嚴格執行「溝內遊、溝外住」,由此帶動了九寨溝縣的旅遊經濟快速發展,縣城裡的文化演出——「藏家樂」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我們組織村民一起學習南坪曲子,然後給遊客演出。由於試點的幾家藏家樂效果很好,現在學習南坪曲子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每家藏家樂都能演奏幾首。」當地藏家樂的經營者說,「沒想到搞了藏家樂之後,南坪曲子作為特色文化的展示,居然重新興起。」九寨溝縣主管文化和旅遊工作的吳非副縣長表示,該縣高度重視南坪曲子的傳承發展,組織成立了「九寨溝縣南坪小調琵琶彈唱培訓中心」,搜集整理瀕臨失傳的南坪曲子,定期給村民培訓。此外,培訓中心還將現代音樂元素融入南坪曲子中間,創作了《贊九寨》等新南坪曲子。迷你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