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疏離的幫兇

親子衝突是個永�的課題,迷你倉最平而其中一條導火線,是科技。由往日的遊戲機、電腦,到今日的智能手機,父母當然不想孩子沉迷,有人採取「避得就避」的策略,偏偏科技只會推陳出新,不會逆流倒退,而且全球風行,無可阻擋。最後,家長還得面對現實:買,還是不買? 今期「每月大搜查」(頁8 至9),施嘉樂走上街頭了解家長與孩子對智能手機的看法。香港青年協會親子衝突調解中心單位主任韓曄給予家長的其中一項建議,是按自己的原則決定買不買手機給子女。雖然小兒尚未擁有智能手機,但對於孩子應用資訊科技,施嘉樂不時自我提醒要緊守原則,當中一大規條:絕不能讓孩子失去情感觸覺。 上周與剛升讀大學的外甥女吃飯,她說早前在facebook 得知一名中學同學因病去世,與他不算認識,屬同級同學,心�也有點難過,其他同學的反應卻令她很費解。有些逝者的友好,把fa迷你倉ebook 個人相片轉為黑色,寫道RIP(rest in peace,安息),以示悼念。對此,有些留言卻是「想點……」、「咩事……」等。她帶點憤怒地說:「有人死�,點解�人會咁講�?要是真的關心,也不會只拋下一句『What happened?』。」還有不算與離世者親近的同學,「有感而發」撰文,不忘配上自己「擺晒甫士」的相片,她驚訝:「�人咁都要『抽水』!」人人低頭玩手機只是表象,驀然發現,沉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科技太方便、太個人。一機在手,以為接通全世界,其實只得獨自一人,看不到表情動作、觸不到體溫顫動,不懂感受別人的感受。隨時隨地隨身的科技,令話語變得廉宜,不經大腦或心思思考,結果是空洞兼低智。智能手機當然不是唯一因素,但或許是幫兇。只願家長不要成為另一幫兇。 文:施嘉樂(eduwk@mingpao.com)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