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政府提供資金場館 匯聚各地民間收藏

深圳古陶瓷特品展轟動京城本報記者 宦 佳/文 趙樹宴/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11月27日 第 07 版)圖為展覽開幕式現場圖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在參觀展覽圖為知名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左)和參觀者合影留念金代介休窯白瓷鏤空香薰瓷(china),自存倉便是中國(CHINA)。英文中的這個小小奧秘,正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中國文化的一方天地,那便是華夏文明有別于其他任何人類文明所獨有的部分:瓷器。毫不誇張地說,若要認識中國歷史,追尋中國文化,瓷器是繞不開的一個部分。11月23日的下午,由中國最大的民間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舉辦的"晉善晉美·三晉窯火——中國古代山西陶瓷特展"在北京新保利大廈的10樓展廳里正式開幕。慕名而來的收藏家、文物學者濟濟一堂,共話古瓷的瑰麗旖旎之美。該展覽在深圳市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於今年6月在深圳首展。展出5個月間,累計有3.2萬多名海內外各地的陶瓷學者、愛好者和市民參觀。218件組古代山西陶瓷精品展出,涵蓋了宋、金、元、明、清各時期的雁北窯場、渾源窯、平定窯、介休窯、汾陽窯、霍州窯、長治窯等獨具特色的山西陶瓷。該展也將全新定位山西陶瓷在中國工藝美術史和中國陶瓷史上的位置,讓世人全面瞭解古代山西陶瓷的輝煌藝術和科技成就,厘清多年以來外界對山西陶瓷的誤解和片面認識。展櫃明亮的燈光下,悠悠古瓷在靜靜地述說著歷史的風情。諸多參觀者靜立展品之前,久久凝視,感受著中華文化的獨有魅力。1一場展 創新進行古代陶瓷類型劃分在新保利大廈10層展廳,進門便可見由北京大學考古學泰斗宿白教授精心題寫的"三晉窯火"的題詞。展室內,擺放在展櫃中的古瓷器造型各異,溫潤光華。"很精彩,也很重要啊!"92歲高齡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享譽海內外的瓷器專家耿寶昌老先生在參觀時說。記者注意到,耿老先生在陪同人員的攙扶下,堅持參觀完了所有130余件藏品。在一座金代介休窯白地劃詩文折沿盤的展品前,他凝視許久,並對為他講解的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評論說:"以前從沒有把山西瓷器單獨拿出來,現在看來還是有必要的。山西在中國陶瓷發展方面有它獨特的地方,從南部到北部所有的窯口我都去看過。你把山西、河南的獨特瓷器都收集起來,之前人們認為是宋代的紅綠彩,現在你界定到金代,這是一個獨特的貢獻。"本次"晉善晉美·三晉窯火——中國古代山西陶瓷特展"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深圳龍華新區管委會、山西省晉中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介休市人民政府、北京中藝藝術基金會以及深圳望野博物館主辦。所有展出的瓷器全部來自于深圳望野博物館的私人收藏。此前,該展覽特意選在今年的"文化遺產日"在深圳龍華新區龍華文化藝術中心望野博物館開展。據介紹,該展準備時間有兩年多,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場系統展示中國山西古代陶瓷的大型專題展覽。作為古代窯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山西省見於歷代文獻記載的有30多個縣都曾燒過窯器,且各種窯器特徵迥異。在展廳可見的藏品中,金代長治窯詩文虎枕、元代呂梁地區窯場黑釉剔花填粉玉壺春瓶、明代大同地區窯場黑褐釉貼草葉紋缸……種種流光溢彩的陶瓷器物代表著古代北方瓷器的優秀成就。閻焰對記者說:"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將山西陶瓷放在河北磁州窯系或河南窯系中。三晉窯火光芒奪目耀眼,不應為世人遺忘,更不應將山西諸窯籠統劃入某個相對狹窄的窯系,而使明珠蒙塵。""山西省地上文物總量位列全國第一,與山西遠隔千里的深圳,成為首個對山西古代陶瓷進行系統梳理、厘清淵源的城市,足顯深圳之文化自覺。"閻焰說。記者在現場採訪了幾位參觀者,他們都對這場展覽給予高度評價。晉中市文物局局長安在祿對記者說:"一直以來,山西瓷器都被外界誤解,以為我們只有黑瓷出色,實際上我們的白瓷也是非常好的。介休的瓷器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好多博物館里都有收藏。山西瓷器多以煤燒制,不同于南方的以柴燒制,並且多偏重于生產、生活類瓷器,深圳舉辦的這次展覽很好地抓住了山西瓷器的特色,為世界認識晉瓷打開了一扇窗戶。"知名文物收藏家馬未都、鳳凰衛視董事長劉長樂也來到展覽現場參觀。2一座館 民間博物館成為深圳"文物地標""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復興,民族的自信根本上是文化的自信!"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李曉華在本次展覽開幕式上鏗鏘有力地說到。他認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擁有很多寶貴的財富,陶瓷是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最為絢麗奪目的一個分支。這次展出的展品中,我們既可以感覺到瓷器的純真、淳樸、自然,也能發現其中體現的民族融合與文明進步的細節。"很多原始文明都曾燒過陶,但是只有中國將陶燒成了瓷。這些山西古陶瓷讓我們聽到歷史前進的腳步,感受到先人偉大的創造。黨中央號召我們要構建優秀文化的傳承體系,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重視文化的每個部分,一個一個環節地追求。這也是本次展覽最大的意義所在。"李曉華表示。本次展覽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成就,就是重新定位了山西陶瓷中屬於宋金時代的紅樓彩陶瓷。此次展覽展出的深圳望野博物館收藏的12-13世紀紅綠彩陶瓷是目前已知全世界範圍內數量最大、質量最高、品種最豐富的一批珍貴早期釉上彩繪陶瓷文物。它們的展出為深圳的文物收藏帶來了新的氣象。而收藏這些陶瓷並籌備舉辦此次展覽的,正是去年剛剛落戶深圳的民間博物館——望野博物館。紅綠彩陶瓷收藏是深圳望野博物館收藏的一大重點。這種12-13世紀陶瓷文物當世非常珍稀,而望野博物館藏有220件組,除此之外,目前已知全世界範圍內僅有不到100件。作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民辦博物館之一,在深圳市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4月,望野博物館確認在龍華設館。同年10月,在深圳市龍華新區的龍華文化中心三樓,這座有著豐富藏品的民間博物館正式開館迷你倉目前,除珍貴的12-13世紀紅綠彩陶瓷外,深圳望野博物館還收藏有數以千計的唐宋金元古代陶瓷和1100余件12世紀陶塑泥模,以及世所罕見的唐宋、波斯祆教文物,以及唐宋金陶瓷標本8萬余片、北魏鄴都字銘陶磚1500余塊,其他金、銅、木、玉、石文物4000余件組。其中部分藏品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孤品,其珍貴程度廣受海內外收藏界和學界的關注。無論是藏品的規模還是珍稀程度,望野博物館都是全國同類民辦博物館中的佼佼者,少數類別的藏品其豐富程度甚至超過了海內外著名的大型公立博物館。館長閻焰介紹說,2009年廣東省文化廳就發文批准了深圳望野博物館的成立,他在為館舍奔波求援的這些年中,深圳市委宣傳部、文物局、文管辦、博物館、考古所以及龍華區屬領導都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幫助和鼓勵,並不停地為其多方爭取協調。正是所有關心深圳文化文物事業和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熱心人的關愛幫助,使望野博物館最終選擇"落戶"深圳。區委區政府協調免費提供展館,望野博物館展出文物,市民免費參觀,收藏家就近鑒賞,這正是深圳大力發展公共文化、建設文化之城的一項大手筆動作。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曾說:"深圳作為一個發達的現代工商業城市與年輕的移民城市,廣大市民普遍存在著對知識的巨大需求。自我學習與自我提升是化解生存與競爭壓力的內在需要。如何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化活動,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成為政府發展公共文化的重要考量。""選擇望野博物館,也是源於他們多年來的口碑和在文物收藏與研究界無可替代的地位。"有關方面負責人介紹說。據瞭解,2009年閻焰所藏彩瓷以《精彩·中國》的名義在深圳開展,海內外�多頂尖學者來深參加這一中國古陶瓷研究盛會,由此也讓世界陶瓷收藏界和考古學界見識了深圳收藏的國際氣象,宋金紅綠彩瓷自此烙上深圳記號,深圳成為聞名世界的數量最大、質量最高、種類最齊全的中國古代彩繪陶瓷製品收藏地。"深圳望野博物館藏"的標記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學術研究刊物和圖書中。今天,深圳成為全世界在研究中國古代彩繪陶瓷時無法繞過的"文物地標",確立了深圳在世界中國古陶瓷研究界傲人的地位。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國寶檔案》和《中國文化遺產紀錄》等紀錄片向全世界宣傳推薦深圳的珍貴收藏,在國內外產生巨大的影響。3一個城 文物積累化為城市文化積澱"這些文物是我個人的多年積累,我想,多年後,它們一定會化成深圳的積累。"說這句話時,閻焰的聲音里透著真誠。文物是活的,是歷史最鮮活的證明。一個器物的出現,可以把紙上的史料文字變成鮮活立體的東西;文物是稀缺的,我們可以把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文物,當成認識歷史原貌的基準點。作為年輕城市,深圳文化積澱的歷史不長,所存文物並不多,而這些熱愛民間收藏的人士在深圳的集聚,正是深圳文化吸引力的表現。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京生認為,能夠將這些珍貴文物留在深圳,讓望野博物館最終選擇在深圳安家,正是深圳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對文化本質深刻認識的體現,是深圳文化吸引力最好的詮釋。從2009年就已設館,但由於種種原因,深圳望野博物館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場地作為展館。今年4月,望野博物館終於確認在龍華新區設館。閻焰說:"多年來,我的文物研究和多次文物展覽都得到了深圳宣傳文化基金的大力支持。王京生部長在和我交流時,多次懇切希望我能把這筆珍貴的歷史文物留在深圳,化成深圳文化的組成部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具有歷史價值的寶貴財富。他對深圳文化發展的期許,對城市歷史文化積累的厚望,深深地打動了我。"閻焰表示,博物館設在龍華新區的政府物業建築里,人流量很大,而獨具特色的展覽以後會變成深圳的一個文化亮點。由於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香港和台灣的朋友來往深圳相對便利,但是由於深圳建市歷史較短,以往他們想在深圳找一些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文物藏品相對不易,而現在,博物館承擔起了這一功能,深厚的文化底蘊引來大量賓客,參觀者表示很興奮能夠在深圳看到這麼多出色的文物藏品,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絢麗瑰寶。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局長陳威也表示,望野博物館是深圳文博事業的一道亮麗風景,豐富了深圳市的文物館藏,展示了深圳文物收藏藏寶于民的特色,也給深圳民間博物館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他介紹,深圳新出台了《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未來將對民間博物館的發展予以大力扶持。這僅僅是深圳近年來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保障市民文化權利的一個剪影。在深圳中心區,矗立著一片宏偉壯麗的"文化森林":圖書館、音樂廳、少年宮、書城……它們由政府投資30多億元建成。近17年來,市級財政先後投入52億元,規劃建設了32個市級文化設施。全市已建有群藝館和文化館站62個,各級各類文化廣場381個,各類博物館26個,公共圖書館638個,全市文化設施總面積超過99萬平方米。基層文化設施扎實推進,"十分鐘文化圈"基本形成。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文化繁榮與否的重要標誌,是城市公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博物館既為市民帶來知識、增進娛樂,也逐漸成長為促進公�文化參與、豐富文化體驗的綜合性文化平台。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元素與歷史印記,正是我們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的重要來源。由文化自豪而到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而到文化自覺,每一個環節都缺少不了努力。正如王京生所言:"文化成為決定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成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以文化為軸心的城市戰略也因此逐步成為城市管理決策者的自覺選擇。因為一個城市好不好,最終要看城市文化的整體素質、品質和品位,這不但決定今天城市的基本品格,它的人口適宜居住指數,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影響到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城市的終極意義就是文化的追求,一種文化品位的追求。這是深圳面向未來的前瞻性、戰略性選擇。"mini stor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