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資本扎堆文化:舍小取大“搶”生意
在資本競相扎堆文化產業背後,儲存是一場在資本逐利驅動之下,舍小取大的"危險"生意:一方面,金融資本紛紛在爭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文化企業資源;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創新型文化企業依然融資艱難,不得不嘗試打通全產業鏈的路徑。對於中關村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關雪峰來說,11月10日午飯過後是一個忙碌的下午,7家文化科技型企業的投融資"路演"就像一個萬花筒,以至於讓他有些眼花繚亂。同一天,一家大型國有銀行朝陽區支行行長正在文化產業項目推介會上奔波。而當他聽到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介紹完之後,第一時間便前去交換名片,並約定時間詳談。而剛剛參加完11月7日∼10日舉行的第八屆文博會的石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平岩,帶回來的名片一半以上來自PE/VC和相關人士。"文化產業現在的確很受追捧。"徐平岩說。而據記者瞭解,在資本競相扎堆文化產業背後,則是一場在資本逐利驅動之下,舍小取大的"危險"生意:一方面,金融資本紛紛在爭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文化企業資源;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創新型文化企業依然融資艱難,不得不嘗試 打通全產業鏈的路徑。"搶"背後的風險與收益北京大學年初發佈的《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 013)》顯示:2012年中國國內文化產業產值突破4萬億元,在GDP中占比進一步提升。在此背後,則是國內文化產業基金髮展勢頭迅猛的態勢。據文化產業咨詢研究機構調查,2011年國內共有文化產業基金116只,2013年這個數量迅速增加至160只。另有數據顯示,2012年度,文化產業來自銀行信貸的額度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企業股權融資約為400億元,各級政府的補貼和獎勵資金約為300億元,17家文化企業上市募資超過100億元,發行企業債融資規模在20億至30億元。盡管今年的數據尚未統計出來,但目前從北京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繼續高增長已是必然。在11月初的第二屆中國文化金融創新峰會上,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吳錫俊透露,今年1月∼9月,北京轄區內的中資銀行給文化創意產業貸款餘額為645.4億元,同比增長24.6%;累計發放貸款531.9億元,同比增長41.1%。"銀行貸款、上市融資和股權融資成為企業最受信賴的3種方式,近半數企業的融資來源是銀行貸款。"吳錫俊說。"我們壓力其實很大,好公司好項目也是鳳毛麟角,得搶。"上述國有銀行支行行長對記者說。"因為文化產業的風險很高。"關雪峰表示。"它(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的產業,不是說好的本子票房就好,也不是一個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成功,也就意味著他的第二部作品就好,有著太多的不確定性。"關雪峰認為。這也造就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以電影產業為例,從2003年開始,就以每年30% 的速度增長,銀行如果作壁上觀,則可能會錯過機會,考慮參與又摸不著門道。"所以在最初的階段,大家都看不清楚的時候,'傍大腿'是控制風險最好的也是必然的選擇方式,即便是授信知名企業與大導演的作品,版權抵押是必要條件,版權所帶來的收入包括票房等是一個判斷。"另一家國有銀行負責文化產業信貸的中層幹部告訴記者。以最具票房號召力的電影《夜宴》為例,當時,華誼兄弟以海外銷售版權作抵押,與此同時,還通過出口信用擔保公司提供海外銷售的保險,從而獲得了深圳發展銀行5000萬元的貸款。從銀行角度看,這筆貸款幾乎是安全的,因為當時我國影視作品的海外發行多採用"賣斷"的方式,也就是即以一個相對較低的固定價格將作品的發行權賣斷給 國際發行公司,這樣可以一次性獲得固定的收益,規避票房風險。《夜宴》在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以及歐美一些小國家和地區靠賣斷的方式取得了上千萬美元的收益,美國和歐洲幾個大買家則採用保底分賬的模式。如此,《夜宴》在上映前,海外版權的票房銷售使得成本幾乎收回。但上述"穩妥"的方式對於企業而言是貸款成本增加,因為華誼兄弟為此要支付2%∼3%的擔保費。同時,它也可能會大大降低國內影視製作企業應得的發行收益。廣東發展銀行6500萬元的貸款為成就《功夫之王》也出了一份力,影視貸款業務經驗更多的外資銀行則向《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赤壁》提供了總計7000萬美元的貸款。2011年,民生銀行為《金陵十三釵》提供了共計1.5億元貸款,同樣也是有抵押以及對票房的判斷。"這麼大一筆業務,是評審團隊集體的判斷。而通過這個業務,我們也對電影制片發行規則做了更深入的瞭解。對於每一筆款項的取出,我們的要求是需要知道,但這個行業是很零散的,我們分了一些大類,要完全細化,很難做到。"中國民生銀行文化產業金融事業部營銷管理部總經理武國元在11月的一次論壇上說。瓜分"優勢資源"2009年前,金融企業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更多是"試水"以及品牌的宣傳層面。而隨著當年8月《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台,以及隨後多部委推出的配套措施,讓金融業興趣漸濃。一位投資者表示,就當時環境,其實大家都知道文化產業風險高,但卻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也勢必有一些優質企業會成長壯大,金融企業對"優勢資源"要"搶佔先機"以及對已經嶄露頭角的知名企業、名導演進行一次"瓜分"。也是當年,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向華誼兄弟發放項目貸款1.2億元,該資金將主要用于華誼兄弟傳媒2009年至2010年4部電影的攝製與發行,這四部電影中就包括名導演徐克與馮小剛的作品。而北京銀行則對光線傳媒發放了超過1億元的混合貸款額度。同年,包括鄭曉龍、張國立、李少紅、楊亞洲等在內的國內23名優秀電視劇導演則獲得了民生銀行超過1億元的授信額度。首批23名導演每人獲得的授信額度基本為500萬元,用于導演本人或其公司投資製作電視劇。上述對導演的批量授信,雖然為無抵押信用貸款,但引入專業投資公司進行封閉資金管理,保證專款專用。"打包信貸也是降低借貸風險。"關雪峰表示。以電影業為例,�所周知,其回報的不確定性也使投資的風險大大增加。電影業的高投入可以帶來高產出,但具體到某一部影片的投入和產出時,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這就對銀行信貸提出了挑戰。業內人士舉例說,200萬元可以拍出2300萬元票房的《瘋狂的石頭》,但2000 萬元的《瘋狂的賽車》則創造不出一樣的神話。同樣,即便是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這樣的大導演,其作品未必就會成功。投資高達8億元的《赤壁(上、下)》至少要達到12億元才能收支平衡,但最 終總票房為6億元;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投資聲稱高達6億元,票房則為6.4億元。"打包"多部電影則可使影片間的各項收入"以豐補歉",最大程度上平衡單片風險。同時,銀行的信貸也在"創新"。工商銀行通過"版權迷你倉押+實際控制人連帶 保證"方式與諸多文化企業建立了信貸聯繫,在內容、渠道和文化製造業等方面均廣泛涉足;中國銀行通過融資產品的創新,支持文化產業貸款。"可以說,到現在,我們的每一筆業務還都是安全的。"一銀行負責文化產業信貸的中層管理者表示。"舍小取大"另一面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若要只是保證資金安全,勢必也對應著較小的收益,而"安全"的環境也使得大部分"非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中小創業型企業融資艱難。關雪峰認為,文化產業難以發展起來背後的問題恰恰就是產業鏈上企業散而小的,無法協同。這也形成了另一個現象,多地政府紛紛嘗試打通文化產業鏈,以謀求更多融資。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廣東在內的多個省市的地方政府都在做文化產業鏈打通的引導工作。2007年以來,北京市文促中心牽手北京銀行、交行北京市分行等四家銀行簽訂 戰略合作協議,架設文化資本與金融對接的橋樑。並建立擔保機制與設立擔保基金,對擔保公司進行補助。而在廣東,則從財政支持破題改革文化產業的投融資體系。2011年廣東省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達到1.2億元,2010年以來,廣東省文資辦等文化單位分別與工商銀行廣東分行等四家銀行簽訂廣東文化與金融戰略合作協議。此外,深圳文交所和廣東省南方文交所也相繼成立,以打造供各類資本挑選的文化產業"項目池",為文化產品信息溝通和點對點交易提供平台。而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整合產業鏈資源,實現集團化運營,強化競爭力成為文化企業完成融資後的重要任務。企業在完成融資後,如何提高自身在產品、服務、管理、市場運作等方面的競爭力成為文化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以影視產業為例,目前已有趨勢。擁有版權資源的相關企業通過與上游的內容製作企業和下游的影視傳播渠道進行戰略合作,實現資源和渠道的有效對接,對影視消費者提供更多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運營效率,實現價值最大化。這也使得從2012年開始,文化產業並購案例數量進一步增加。而今年,正在實施或者傳出消息的文化產業並購便已有30多起,涵蓋了遊戲、傳媒、電影院線等多個領域。針對文化中國等文化企業未來的兼併收購活動,金融企業則開始從"單部影片或項目"業務層面轉向,進而開設兼併收購貸款。有的銀行還表示,貸款量較大,還會提供銀團貸款,同時考慮發放文化創意產業中小企業集合債。去年,萬達集團和美國AMC影院公司簽署並購協議,並購總交易金額26億美元,包括購買後者100%股權和承擔債務兩部分。大地院線的擴張背後同樣也有銀行的影子。"這是一場有意思的角逐。國內的文化企業尚處在改製與壯大的過程中,風險管理體系尚未形成,風險管理意識不夠,容易給我們造成壓力。但風險越大,收益的機會或許會更大。"上述國有銀行分行行長說。評說資本凶猛,目的明確隨著"文化產業"成為通殺文化圈和資本圈的熱詞,文化遇上資本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日前,剛剛與華誼進行了重要資本動作的張國立和躍躍欲試想當回導演的吳秀波做客中歐商學院文化產業論壇,和曾經出品《心術》、《寶貝》的上海耀客傳媒的CEO呂超、諾亞財富董事局主席兼CEO汪靜波、IDG合伙人章蘇陽坐成一排,探討文化遇上資本的利弊。當日,中歐商學院報告廳座無虛席,晚來者在台階上席地而坐。從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折射出章蘇陽所言的"很多人投資影視的理性程度和投資別的不一樣"的斷言。電影票房從2003年的8億元到2013年的200億元,電視劇的收購價格水漲船高,影視劇的募資環境也和以前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簡單來說就是,錢多了,拿錢也容易了。"但我們需要的是有頭腦的資本來對文化進行投資,去投資那些有活力、有創造力、有想象空間的作品。而不是不動腦子,只要看票房和收視率。"張國立說。資本凶猛,目的不純今年以來,影視行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並購熱潮。今年9月,華誼兄弟耗資2.52億元收購張國立的常升影視70%股權。日前,上市公司華策影視宣佈購進郭敬明最世文化26%的股權,交易額約1.8億元。張國立稱自己以前對於資本的認識還是太少。"資本不等於錢,錢是財富,而資本不是,它是指著你給它掙錢的一種力量。我在和王中軍(華誼董事長)簽約的時候,王中軍就跟我說,如果公示了以後,華誼的股票跌了,就說明我不被資本市場認可。"張國立說,這句話讓他一度陷入焦慮,但最終的結果是股市3天漲了77億元,收購成功。張國立得到的經驗是:"這不是一個一加一等於二的事,裡面的水很深。"事實上,華誼已經算是頗為專業的影視上市公司。而在影視圈中,資本的湧入,很多時候給從業者帶來的卻是困惑。"現在,'文化產業'是個最時髦的詞兒,文化成了一個指標,一個政績。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文化產業園、動漫基地,但實際上根本掙不到錢,我們的文化生產力和這個泱泱大國好不匹配。"張國立坦言很多資金進入影視行業的目的並不單純,除了政績工程之外,還有一些則是以投資文化為名,行房地產之實,美其名約"文化地產",因為房地產可以掙到錢,而根本不關心對於文化的投資究竟會不會有回報;另一種則是土豪投錢模式,也同樣不是為了做好影視,更多的是為了和明星吃個飯。張國立說,"文化狀態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國民心態。投資也是一樣,不能只問結果和數字,而應該投給真正有創造力的項目。"文化浮躁,態度分散曾經設立若干藝術基金的汪靜波則表示,他們如今也聯合博納設立了電影基金,投資人對於影視產業的投資熱情在這款電影基金的募集上表露無遺。"我們的這款基金是超募的,原本打算5億元,最後募集到16億元。"汪靜波說。然而她也承認,和國外,尤其是好萊塢的電影基金相比,中國的文化基金還遠未達到專業化的成熟狀態:"幾乎在每一個美國大片背後,我們都會看到私募電影基金的身影,其中回報最好的是專門投資續集電影的基金。"然而,目前國內的類型片處於初生階段,所謂的大片也大都缺乏統一的價值觀和態度。"現在的電影票房已經到200億元了,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接近一半的票房是20部引進片創造的。我國每年生產的電影有300部,拿了另外一半。如果不限制美國的電影,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將會是災難性的。"張國立說,"但另一方面,因為現 在創作都以能不能賺錢作為標準,我們很難看到真正留得下來的作品。似乎看電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它離你越來越遠。"在吳秀波看來,影視作品就是把一個念頭通過一種方法變成觀�的感受的藝術。吳秀波呼籲加強資本投資者的專業度,"或許一些基金的投放,可以請一些文藝界人士做顧問。"而呂超則指出,文化產業的特性決定了資本無法像它在其他領域那樣為所欲為,"人才對於這個行業的重要性超過資金。"儲存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