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上海

年輕人立下小康"軍令狀" ——江蘇墊湖村見聞(下)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迷你倉最平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新機制。——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走在墊湖村里,時刻都能感受到一股朝氣、活力,這不僅因為有越來越多回歸村里的年輕人,更來自于那個平均年齡僅26歲的村委領導班子。"現在村里總人口4500人左右,村民的收入分為4個部分:土地租金、糧資補貼、到村里工廠上班獲得的工資,以及參加'手工作坊'項目的收入。"只要說到村情,清瘦幹練的劉寧總會變得"滔滔不絕"。兩年來,這位1987年出生的村黨委書記用自己的熱情、真心和實幹,贏得了群�的信任和認可。村黨委副書記蔣海亮、桑樂,村里創業大戶周家前……這一批"80後",甚至是"85後",正源源不斷為墊湖發展輸入嶄新而強勁的動力。村官:紮根農村接地氣在徐州工程學院讀書的時候,從農村出來的劉寧總是做著一道思考題——如何把大學里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2010年畢業後,他通過考核成為一名村官,懷揣著夢想,紮根墊湖。作為新上任的村官,劉寧心裡很清楚,要想贏得村民信任,就必須切實走進村民的生活。不到4個月,劉寧就和全村3790名群�進行了溝通交流,共記錄民情日記100余篇。通過訪談,劉寧發現墊湖非常適合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規模養殖,於是他通過遠程教育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和請教農業技術人員,積極動員當地的種養大戶,並為他們到合作銀行辦理貸款,先後帶動墊湖村30戶規模養殖和20戶規模種植,解決了200余人就業。農民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劉寧在工作中有著與傳統村官不同的想法。他和村領導班子一起,策劃組織留守兒童繪畫比賽、親情視頻會、暑期安全教育等。同時,還借鑒時下很火的選秀節目形式,推出第一屆"好兒媳、好婆婆、好女婿、好兒子"的評選活動,增加了村民之間的親近感。創業:幹勁十足點子多墊湖,還有一群"心思活絡"的創業人,其中以周家前為典型。厭倦了農村的生活,9年前,剛20出頭的周家前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經商,曾經將蔬菜運送到上海、蘇州、無錫等地銷售。由於腦子活人緣好,加上蔬菜的品質好,他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不過,漂泊生活不時會讓這迷你倉蘇北漢子思鄉心切。終於,他帶著打拼掙來的20多萬元回到了墊湖。很快,周家前和村里農技員高成華就嗅到了墊湖高速發展中的"商機"。他倆搞起了現代農業,修建了2000多畝高效農業蔬菜大棚和休閒果樹採摘園,直接帶動當地200多人就業。隨後,周家前和高成華又開始了工業項目創業,修建了5棟廠房,吸引外地老闆到墊湖來投資生產。今年春天,這個"創業組"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員——作為"985"高校選聘的大學生村官蔣海亮。學習農學專業的小蔣看准了當地人口集中後的小區綠化商機,準備創辦一個以景觀、果樹、花卉和草坪種植、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這讓周家前和高成華又眼睛一亮,三人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苗木基地。目前合作社有苗木栽培用地100余畝,帶動當地30余名留守婦女就業,人均每月增收1200至1500元。"接下來,我們計劃未來5年發展景觀苗木基地500余畝,預計產值500萬元。"對於未來,這個被村民稱為"墊湖創業三劍客"的組合,顯得信心滿滿。實際上,創業項目在墊湖遍地開花。另一位大學生村官、墊湖村黨委副書記桑樂創辦了"春來早手工作坊",村婦女主任王桂珍創辦了電腦芯片插口加工項目……為了帶領村民致富,每個村幹部都有自己的創業項目,村民自己搞的就更多了。未來:提前一年奔小康墊湖在第一、二產業上有了很大提升,年輕人不安分的心思自然又放在了第三產業上。"旅遊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這是村領導集體的共識。如今,墊湖已經向農業部申報了"最美鄉村",村里的"春到上塘"紀念館也積極申報"AA級"。"我今年到華西村參觀,他們每天5000人次的旅遊量讓我吃驚!"對於差距,劉寧承認得很痛快,但這並不阻礙他對於發展的渴求:"其實我們村現在每天也能接待200人,只要繼續努力,相信會有一天也會成為旅遊目的地。"他透露,村里正在打造萬畝果木園、釣魚台等景點,希望今後幾年中能形成旅遊路線。"我們還會爭取正式醫生的編制,這樣可以更大滿足村民的醫療需求;另外還有學校……"未來,在村里年輕人的心中已經越來越清晰。墊湖計劃2014年實現小康,比整個蘇北地區提前一年,這個目標也是他們心中的"軍令狀"。本報記者 徐維欣(本報宿遷泗洪11月24日專電)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