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新加坡
中國國慶特輯●網絡中國微電影與網絡文學,mini storage是兩個在中國網絡世界如火如荼發展的領域,其中的潛在商機,激勵了不少80後、90後年輕人參與創作。曾實 廣州報道一部講述年輕人創業成功奮鬥史的熱賣電影《中國合伙人》,今年在中國引發了巨大反響。電影播出之後,在中國廣州,三名同樣懷有熱情和夢想的年輕人模仿電影,設立了微電影製作工作室,鄭而重之地拍下一張屬於自己的海報——"廣州合伙人"。這家由年輕人組成的工作室,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6歲,朱偉航擔任監制,他的另兩名合伙人則分任導演和制片。從高中開始,三個小伙子便開始摸索拍片,那時候,網絡視頻還沒有在中國流行。2010年,三人各自從大學畢業,沒有過多猶豫,他們選擇了創業,成立自己的電影工作室。這三名土生土長的"廣州仔"想法非常一致——拍廣州人愛看的電影。而為了凸顯本土特色,他們還為工作室起了一個頗為廣東化的名字:"粵拍粵掂"。他們是最早涉足網絡視頻的製作團隊之一,早期作品《阿星來了》創下當時網絡最紅短片的點擊紀錄,2010年,他們用一年時間拍攝紀錄片《正在消失的羊城》,用影像記錄廣州的變遷,影片迅速獲得不少人的共鳴,在廣州本土網站上發佈的第二天,便已達到20多萬的點擊率。經過數年的堅持,這家工作室如今已有較為穩定的運作模式,他們的名字漸為當地人所知,與此同時,這幾名年輕人也在思索,如何在微電影逐漸成為網絡營銷方式的今日,繼續保持自己的創意與文化,並在與香港製作團隊合作的同時,將港方的創意思維引進華南地區。像"粵拍粵掂"工作室這樣成立自己的團隊、追逐電影夢想的年輕人,在中國不在少數。因為製作成本低廉,微電影這種新興的媒介傳播形式,成為不少年輕人近年熱衷的表達方式,在這股熱潮下的微電影市場發展前景,也廣為看好。中國微電影市場價值未來五年將達百億人民幣在中國各大視頻網站,目前大多有微電影的身影,並有部分網站探索付費點播模式。據《北京商報》文化創意產業周刊報道,2011年和2012年是中國微電影發展的井噴之年,在2011年,中國微電影的數量是2000多部,到2012年則增長了一倍。新華社報道,在2011年,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市場規模為62.7億元(人民幣,下同,約12.5億新元),未來五年,中國微電影市場價值有望達到100億元以上。這一市場的蓬勃發展與潛在的商機,激勵了不少以80後、90後為主體的年輕人。在網絡上,幾乎每個大中城市都有網民自發組成"微電影愛好群",召集有著相同夢想的年輕人,他們渴望展示自己的電影才華,表達個人對文藝、青春、夢想與現實的思考,而無所不在的網絡載體,似乎令這一切變得更為簡單。這些來自草根的年輕人,有些或許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創業資金也可能相當有限,但他們組建的團隊同樣"五臟俱全",從導演、編劇、劇務,到演員、服裝、攝影、化妝等劇組職位,都在他們的思考範圍之內。不過,單純的熱忱與成功的獲得,這兩者之間從來就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與其他行業同樣,微電影這一新興媒介也面臨著大浪淘沙,能像"粵拍粵掂"這樣存活下來,逐漸走上商業運作之路的電影工作室少之又少,對於不少年輕的微電影愛迷你倉者來說,更多只是在逐夢的過程中享受創作與分享的快樂。"能堅持下來的並不多",據朱偉航瞭解,可以一路堅持下來,並有實力長期運作下去的青年微電影製作團隊,目前在廣州不超過十家。在網絡創作文學人數已超過5000萬文學是另一個在網絡上如火如荼發展的領域。網絡文學是互聯網最為直接的產物,擁有文學夢想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目前,活躍在網絡文學類論壇上的文學愛好者與作家,無疑以年輕群體為主體,尤為集中在80後、90後人群。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研究專家馬季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以不同方式在網絡上發表過自己作品的人數,目前在中國已超過5000萬,其中,商業化的網絡簽約作家已有250萬人。在網上連載自己的作品,吸引粉絲之後出版成書,或是作品被廣泛關注後翻拍成影視作品,被遊戲、動漫公司購買版權,已是目前中國年輕作者脫穎而出的主流模式。近年來在中國大紅大紫的作品《步步驚心》的作者桐華(本名任海燕,80後)、《甄嬛傳》的作者流瀲紫(本名吳雪嵐,也是80後)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為人所知。馬季指出,通過網絡寫作(在線收費、下線出版和影視、遊戲改編等)獲得經濟收入的人數已達10萬人,他們的年均收入從1000元到100萬不等,其中,年收入百萬的超過100人,最高者可達到1000萬。據《華西都市報》發佈的2012年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前20位上榜的作者,在五年內共獲得了1.77億元的個人財富,網絡作家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分別以3300萬、2100萬、1800萬的版稅收入排在該榜的前三位,他們的年齡依次為31、25、23歲。活躍在中國文學論壇的網絡作家中,全職作者的比例並不高,職業或半職業寫作人群只有約3萬人,而在這些人中,能躋身富豪榜的畢竟只是少數,收穫名氣與財富的網絡作家,除了擁有過人才華之外,不能不提的是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一名自稱"愛好碼字"的網絡文學作者在論壇上表示,網絡寫作是一件"痛苦並快樂著的事情",而因為喜歡文學,他陸續寫了一些東西在網上發表,他稱自己並無名氣,但名聲對他而言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對文學創作有著濃厚的興趣。網絡創作漸成主體與傳統文化不斷交融與此同時,隨著網絡創作逐漸成為主體,這一領域也與傳統主流文化不斷交融。一些影視公司也在介入微電影領域,包括吳彥祖、範冰冰、姜文等文藝大腕近年也參與微電影的拍攝,而在文學領域,部分網絡作家正在與現有的文藝體制逐漸交融。馬季指出,中國作家協會近年在積極開展這項工作,邀請網絡作家中的優秀作者進入協會,為他們提供成長的機會與空間,包括文學閱讀、作品研討、培訓、名家指點等多方面的指導。他說:"我們關注網絡創作,其實就是在關心30歲以下年輕作家的成長。"馬季進一步指出,中國目前的85後、90後作者大多通過網絡成長,已很少直接通過紙媒,未來,中國或許不會再有"網絡作家"這一界線與概念。不過,在這些年輕群體的眼裡,網絡還是現實,也許並非是他們的重點。中國擁有世界上數目最為龐大的年輕群體,對他們而言,無所不在的互聯網或許有著更多的意味,在這裡,他們正在以不同方式傳遞對人生的思考,尋求自己的位置,探索未來的可能。文件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