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區錦新促解決醫療人手短缺
文件倉【本報訊】看病難一直是澳門人面對的老問題,立法議員區錦新指,近年澳門經濟急速發展,政府庫房水浸,惟看病難不獨沒有解決,反而隨�人口及遊客的增加而愈趨惡劣。他認為澳門特區政府不是不知道這個情況,亦增加硬件以圖解決或紓緩相關問題。可是,由於行政上的失誤,醫療機構即使硬件落成,但人手和各種軟件卻不到位,莫說醫療質素,連醫療數量的增加也談不上。當務之急減少輪候時間他續稱,常言「衣食住行」是生活基本需要,但澳門人卻將之說成為「醫食住行」。為甚麼呢?只因看病難也是一個長期困擾澳門居民的問題。對澳門的醫療質素的評價,官方與民間存在極大的落差。官方詳列數據說明澳門的醫療質素位居世界前列,但民間卻對醫院,尤其是公立醫院常斷錯症以致延誤醫治等問題嘖有煩言,由達官貴人或有經濟能力者若不幸患病時大都跑到鄰埠或其他外地求醫,可見一斑。醫療質素如何民間自有口碑,決不來自大吹大擂。當然,澳門社會小,醫療案例不足以培養優秀的醫護人員,這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即使不談質量,本澳醫療服務卻連數量也不足,專科固然須長時間輪候,若須某些器材檢驗的,用民間的誇張說話說,是「等到死個日都未輪到」。而急診更是「你急佢唔急」,急切求醫者隨便要等上幾個小時。很明顯,本澳的公共醫療,如何提供較合理的數量,以減少輪候時間,應是當務之急。2013年10月,仁伯爵醫院新急診大樓落成啟用,美奐美倫。可惜,求診者發現同樣需要長時間等候。據了解,是由於新急診大樓的啟用,並沒有增加多少人手,只是從其他部門中抽調。有人指出,之前仁伯爵醫院的人力減少了一批尚未補充,現因急診大樓落成還要各處抽調,人力更緊,怎能不影響醫療質素?新急診大樓不是一夜建成的,而是經過多年籌劃及興建才能落成,衛生當局對此竟然全無準備?欠缺長遠人力資源規劃2011年10月,審計署公布《實習醫生的招聘及培訓》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批評衛生局在有關醫生的人力資源上欠缺長遠規劃,令培訓出現斷層;對開辦實習醫生培訓課程的立場搖擺不定,缺乏清晰定位,衛生局也沒有明確預計未來醫生需求的人數。衛存倉局局長李展潤回應相關報告時,承認衛生局在培訓工作上有疏忽及不足,為了解決此問題,會修改實習醫生培訓制度行政法規,預計可在2011年底或2012年初出台,而在未來3年(即2012至2014年),當局會每年培訓100名全科醫生,以追上早年落後的培訓進度,以及要配合未來10年醫療規劃的需要。兩年多過去了,審計報告彰彰在目,衛生當局有改進嗎?李局長承諾最遲在2012年初出台的「新修改的實習醫生培訓制度行政法規」至今沒有�影。而在過去這兩年多期間,衛生局只招收了兩位全科實習醫生。以如此人力資源的配置,新急診大樓落成啟用豈能不雞毛鴨血?除了仁伯爵醫院的新急診大樓落成急需增加人手外,�仔湖畔大廈的衛生中心已建成,只是不知何時才能啟用;風順堂衛生中心在下環街市對面的新址已開始動工,建成後隨規模擴大亦相信需要更多的人手;石排灣衛生中心、青洲衛生中心及離島醫院亦即將動工。這都需要增添大量人手。但以現時的老牛破車,恐怕難於樂觀。為此,區錦新特向行政當局提出書面質詢:一.衛生局局長公開承諾最遲在2012年初出台的「實習醫生培訓制度行政法規」的新修訂,至今沒有�影。到底何時可以完成法規的制訂?若「實習醫生培訓制度行政法規」經過修訂,是否就能解決醫生招聘的問題?是否就能讓本地不少現正學非所用的醫科畢業生較為容易地投入醫療服務?對公立醫療服務數量的增加到底有沒有幫助?二.「實習醫生培訓制度行政法規」只針對醫生的招聘和實習,但醫療服務當然不是醫生可以包起來,還需要大量的護士及其他的專業人員,隨�醫療硬件的增加,包括護士及其他專業人員的需求同樣殷切,當局如何解決此人手緊缺的問題?三.仁伯爵醫院的新急診大樓落成使用後才考慮人手不足問題,是典型的笑話,顯見當局毫無章法及行政管理水平之低劣。而除仁伯爵醫院的新急診大樓急需增加人手外,�仔湖畔大廈的衛生中心已建成,等待啟用;在下環街重建的風順堂衛生中心已開始動工,石排灣衛生中心、青洲衛生中心及離島醫院亦即將動工。政府到底有何整體部署,以配合未來幾年醫療硬件陸續落成的需要之用?儲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