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互聯網金融點燃了百姓的理財熱情,悄然撼動金融格局 四問這“寶”那“寶”

新蒲崗迷你倉新華社記者吳雨 陳雯瑾餘額寶、理財通、百發等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銷售一片火熱。但一片喧囂背後,不少人開始意識到,以網絡為銷售平台的"寶們"存在種種不足,有著無法迴避的問題。一問:如何保證穩定收益率?家住北京豐台區的陳小姐告訴記者,她的餘額寶賬戶金額從3000元增加到了5萬元,收益率是她不斷將銀行儲蓄"搬家"的原動力。一位銀率網分析師表示,2013年下半年,資金緊張狀況加劇,同業拆借利率走高,以做短投為主的貨幣型基金收益率沖高非常容易。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認為:"目前資金價格高企,貨幣型理財產品在一段時間內還能維持4%至6%的收益率,但高收益是不可持續的。"他認為,利率持續高企最終將影響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企業利潤下滑,難以維持高融資成本,高利率也就不在。二問:"寶"們的空間還有多大?央行日前發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金融機構活期及臨時性存款為180077.53億元。這意味著,互聯網餘額寶們如果緊盯著居民手中的活期存款,那麼其吸收碎片化資金的最大空間約在18萬億元左右。互聯網金融觀察員陳凱認為,盡管目前活期及臨時性存款的主力軍還是中老年人,18萬億元很難完全流入互聯網金融產品。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走向"同質化",光拼收益率是難以為繼的,還得看客戶黏性。迷你倉凱說,"互聯網金融應當立足于服務,開拓更多功能,做好差異化服務,才能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三問:用戶資金真的安全嗎?除了技術層面,對於互聯網金融的不信任還存在於運作資金的金融機構。趙慶明認為,以天弘基金為例,目前其資金投向多為協議存款,"一旦遭遇流動性風險、兌付風險,其整體實力將接受嚴峻考驗。"陳凱說,商業銀行對首次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要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但互聯網企業銷售理財產品卻不用。一股腦沖進"寶們"的人群,真的都有足夠的風險承受力嗎?另外,在互聯網金融大潮中,部分產品存在資金投向說明不夠、網絡平台風險責任不清、風險揭示不足等問題,亟待監管部門出台新辦法予以約束。四問:如何服務實體經濟?互聯網金融將碎片化的資金整合,盤活了一定的存量,迫使銀行將一部分利潤讓利給了老百姓。"但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延長了融資鏈條,抬高了融資成本,對於實體經濟有著不小影響。"趙慶明說。有業內人士認為,餘額寶在銀行體內"抽血",提升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威脅著商業銀行的運營安全。當然,"寶們"也帶來了正面激勵。趙慶明認為,對企業來說,高資金成本刺激企業節約成本、調整經營結構;對銀行來說,互聯網金融也倒逼銀行轉變經營方式,促使產品多樣化。(據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迷你倉將軍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