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中國力促與中東歐合作

最近李克強總理訪問了羅馬尼亞,迷你倉最平並參加了中國與中東歐1+16的領導人會晤,全力推動雙方的更緊密合作。總理在講話中提出了一些重要觀點,反映了中國與中東歐發展關係的主要基礎及大方向。這是一個中國對外開放及外交的日益重要環節,對其發展狀況絕不宜忽視。總理首先指出了中國與中東歐之間獨特的良好合作基礎,包括:(一)沒有任何根本的政經利害衝突。(二)存在傳統的友誼。(三)同在轉型及尋求本國發展道路的過程中。這些都是重要的促進合作基本因素,沒有根本性衝突有助提高互信及開展合作。歷史的淵源亦不宜忘記:中東歐在共產主義時代和中國在改革開放前便有不少交往,雙方很多企業、機構便曾有合作的歷史。此外,雙方都在從共產主義的政經模式中脫出,實行體制轉換, 故同屬過渡型經濟(transition economies),可以分享其中的許多經驗。對於如何進一步開展經貿合作,李克強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向,反映了中國對發展雙方關係的重點:(一)擴大貿易規模。目前雙方貿易約500億美元,規模較小,故希望在五年內翻番,中國願意多由中東歐入口以促進貿易平衡,和多讓國人前往旅遊。(二)通過大項目發揮迷你倉範效應,為此中國可提供資金、技術及設備等。由於中國在設備、技術及建設經驗上均有優勢,承建項目亦有較好的性價比,可為合作提供良好的效益。(三)在項目內容上突出基建設施。一是有助中東歐各國間互聯互通的交通基建,例如中國已準備承建連接匈牙利及塞爾維亞的鐵路。二是電力工程包括綠色能源和核電等。(四)在融資方面中國可提供支持。為此已啟動首期五億美元的投資合作基金,和可為合作項目提供百億美元專項貸款。(五)推動地方層次合作以補充國與國間的合作。以上各項既廣泛又有重點取向,亦基本符合雙方的經濟特點與需要,故應可成為實在的發展合作指引。無疑從經濟角度看,中國與中東歐之間確有很多互利互補的合作空間。中東歐在蘇聯瓦解20餘年後,已有一定的新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形成了國際市場供需的新力量。對中國來說,這首先是個出口產品、資金及工程承包服務的新興市場,尤其有利於發揮中國裝備工業及基建能力等多方面的優勢。二是可作為進入歐盟廣闊市場的踏腳石,中東歐有些國家包括羅馬尼亞已成為歐盟成員,個別的如愛沙尼亞更加入了歐元區。三是可作為入口的新來源,包括農產品及部分機電以至軍工產品等。儲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