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社科院選出考古六大新發現

【中新網北京二十七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二○一三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論壇今天在北京舉辦。在此次論壇上,儲存評審團遴選出中國考古界六項重要考古發現,分別是甘肅張掖西城驛遺址、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西安秦始皇陵園、成都天回山老官山漢墓、西安渭橋遺址、江蘇揚州隋煬帝墓。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這六項考古成果為二○一三年中國考古界學術意義最為重要的發現。證明中西頻繁接觸甘肅張掖西城驛遺址位於張掖市明永鄉下崖村西北三公里處,是黑河流域中游發現的一處馬廠文化晚期至四壩文化時期與早期冶銅有關的聚落遺址,年代約為距今四千一百至三千六百年。專家表示,通過發掘獲得了"馬廠晚期"至"馬廠晚期和齊家文化"至"'過渡類型'和齊家文化"再至"四壩文化早段和齊家文化"這一完整的地層序列,基本回答了四壩文化的來源問題。為進一步認識當時河西走廊地區的冶金特徵,探討冶金人群、產品流通等奠定基礎。同時,大量炭化作物小麥、土坯建築的發現再次證明,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河西走廊地區與西方發生頻繁接觸。湖北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位於隨州市文峰塔社區。專家認為,文峰塔墓地的學術價值在於首次科學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國墓葬;首次在隨州發現曾國車馬坑,為認識春秋曾國車馬殉葬制度提供重要實物依據;首次在隨州乃至湖北發現亞字形墓葬,豐富了湖北東周墓葬形制;首次出土隨國有銘銅器,對探討曾隨兩國之謎具有重大學術意義。而曾、楚兩國墓葬的同時,發現對確定楚滅曾的確切年代提供重要依據。秦始皇帝陵園入選西安秦始皇陵園位列第三,在二○一一至二○一三年間,考古發掘工作主要內容為四項主動性發掘,包括陪葬坑K9901、陵寢建築遺址局部、陵園從葬墓園小型墓葬和兵馬俑一號坑。K9901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南部,其中的第迷你倉、三過洞發現陶俑殘片約一千二百件(組)、石器五件等物,已修復兩件陶俑。因K9901沒有高出秦代地表的封土,表明此類陪葬坑在始皇陵規制中不設封土。陵園封土北側建築群遺址則為前朝後寢式格局,與戰國晚期及秦漢大型宮室格局一致,應為文獻記載的陵側之寢。而陵園從葬墓園小型墓葬的發掘中,在墓道填土內則發現散亂人骨,據判斷身份遠低於墓主且經過肢解。這反映了始皇死後,秦二世對先王后宮人員的處置。值得一提的是編號T23的兵馬俑一號坑,發現四個級別較高的軍吏俑,專家推測與整個俑坑軍陣的排列有關。今年七月發現的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也榜上有名,此處西漢時期墓葬位於成都市天回鎮土門社區。專家表示,出土的醫簡中有散失已久的扁鵲學派醫學經典,是中國醫學史的重要篇章,而出土的四部織機模型應是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迄今中國發現的唯一有出土單位、完整的漢代織機模型,填補了世界紡織史空白,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隋煬帝墓榜上有名位列第五的西安渭橋遺址位於西安市北郊漢長城遺址北側。專家稱,其中的廚城門一號橋出土"康熙通寶"等清代遺物,據此基本可以判定至遲到康熙年代,渭河主流尚位於發掘區附近,遠離今渭河主道約三公里以上。由此可見,渭河河道西安段大規模北移的時間上限不超過康熙年間,因此學術界已近乎定論的"渭河從秦漢時期以年均一至兩米速度北移"的認識不成立。這對研究渭河的變遷和關中環境史十分重要。江蘇揚州隋煬帝墓位於江蘇揚州西湖鎮司徒村曹莊,共發現兩座磚室墓,未發現陵園痕跡。墓葬中共出土墓誌一盒、碟躞金玉帶一件以及多件玉器、銅器、陶器、漆器等遺物。據此可判斷此墓地為隋煬帝與蕭後合葬墓。專家表示,墓中出土的大批高等級隨葬品對研究隋唐時期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十分重要。儲存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