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秋霜染紅遼東灣
秋風乍起,迷你倉湛藍的渤海灣天高雲淡,北雁南飛。被譽為「國際濕地美景」的遼東灣紅海灘,此時的蘆葦銀纓出鞘,劍葉瀟灑,葦蟹肥美;灘塗上的翅�蓬經霜染得更紅,紅焰如火,將九萬多畝的海灘,鋪上了一幅望無邊際的「紅地毯」。壯觀的自然景色,吸引�許多中外遊客前來「走紅地毯,吃葦田蟹」,瀟灑走一回。紅艷艷的海灘,不是泥沙的紅,而是在灘塗上生長�一種生命力頑強的潮間帶植物──翅�蓬的本色。每當海水漲大潮時淹沒在海底裡,退潮後便露出來。翅�蓬屬於藜科植物,又名�蓬草、黃鬚菜,每年四月鑽出地面,嫩芽是綠色的,而在生長過程中,它一次次被潮水淹沒,不斷吸取土壤與海水中的鹽分,顏色逐漸加深,轉為紅色,到九月和十月的全盛期,紅得發紫,一片一片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幅一幅遼闊無垠的「紅地毯」。翅�蓬是一年生草本,高二十至八十厘米,葉條形,肉質,長一至三厘米,寬一至二毫米,先端尖或鈍,無柄。幼苗可作蔬菜;種子含油量百分之二十以上,供食用或製皂、油漆、油墨等用油;油渣為良好飼料和肥料。翅�蓬又是一種「救命草」,有許多感人的傳說。據說,薛仁貴征東時曾路過遼東灣,當時追兵逼迫,軍糧盡絕,兵士們飢寒交迫,形勢十分危急。幸好有黃鬚菜(翅�蓬)充飢,大軍才轉危為安。後來征東勝利,薛仁貴設宴慶功之時,不禁又記起黃鬚菜的功績,令人採來擺上宴席,並將其冠名為「皇席菜」。上世紀六十年代,�蓬草又成為當地人的「救命草」。三年災害讓人們食不果腹,許多人出現水腫病。此時,海邊漁民採�蓬草的籽、葉和莖,摻�玉米麵蒸出紅草饃饃,拯救了一代人渡過了飢餓的難關。遼東灣紅海灘位於盤錦市西南三十儲存里處。為了保護好自然資源,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九八五年建立了雙台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一百二十萬畝沼澤濕地為主。先後加入了「東亞及澳洲涉禽遷徙航道保護區網路」、「東北亞鶴類網路」、《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等。它與若爾蓋草原、巴音布魯克、三江平原、黃河三角洲、紮龍保護區一起並列為中國最美的六大濕地。保護區成立後,自然環境越來越好,成為鳥類棲息繁殖地和遷徙的歇腳點和「加油站」,吸引了鳥類二百六十七種。這裡是我國丹頂鶴最南的繁殖地,有遷徙種群四百多隻;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鷗繁殖基地,有黑嘴鷗七千餘隻,被稱為「黑嘴鷗之鄉」。若站立在灘塗上十四米高的放鶴亭上觀鳥,是最佳位置。放眼「紅地毯」上空,丹頂鶴低垂曲頸,黑嘴鷗展翅翱翔,大天鵝、白頭鶴、綠翅鴨、紅嘴鷗、東方白鸛……等珍稀鳥兒南來北住遷飛不停,或在灘塗上徜徉、嬉戲,或在「紅地毯」上棲息、覓食,是個名副其實的「鳥兒天堂」。在水陸相接處,是一片東西寬二十八公里,南北長一百三十公里的蘆葦蕩,據說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最集中連片的蘆葦沼澤地之一,年產蘆葦五十萬噸,堪稱亞洲第一。蘆葦蕩裡土壤肥沃,這裡出產的葦田蟹,海裡生,淡水長,其最大特點是肥滿度較好,公蟹膏滿,母蟹黃多,肉質細膩,口感獨特,食後口夾餘香。翅�蓬的生命力極強,每年以五十米的速度向海中延伸,紅海灘也追尋�海浪的足跡,一步步地走向大海,變海底為灘塗。為方便遊客觀賞自然美景, 「紅地毯」上已建設了一座全長六百八十米的「九曲廊橋」,附設有餐廳、遊廊、茶座等設施,讓遊客盪漾在這片萬畝翅�蓬的紅色海洋中,其樂無窮,流連忘返。mini storag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